外国语学院积极探索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、策略和方法,进一步深入挖掘志愿者服务内涵,完善志愿者队伍管理,认真实施志愿者服务活动规范化、项目化、精品化工程。

继志愿者义务支教下彭川王昭文小朋友5年后,在现有志愿者服务项目的基础上,充分依托该院学科专业特点,组织学生围绕义务支教、关爱老人、社区服务等主题,将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、专业学习、勤工助学、择业就业等方面相结合,加强与衢州市县学街社区、荷花街道、九华乡等团组织合作,着力完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,建立了4个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基地。

国庆前后,外国语学院志愿者服务队组织4支小分队分赴4个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基地开展活动。9月28日,学院支教团队来到下彭川,看望王昭文,他和爷爷奶奶居住在一起,父亲早年患病去世,母亲改嫁他人,并因患“突发性关节炎”休学在家,复学后仍经常请假治疗疾病,志愿者们就新学期支教工作与王昭文的爷爷进行沟通。9月28日和10月13日,同学们两次前往九华乡,看望许嘉文,他的姐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,家境贫寒,志愿者询问他的学习情况,并为他带去学习用品。9月28日,同学们前往九华残疾人小康•阳光庇护所,看望老人,庇护所里的老人们都是敬老院不愿收留的老人,大多患有残疾,生活不能自理,陪老人散步聊天,协助护理员照顾老人。10月13日重阳节之际,同学们来到了顺鲁敬老院,陪老人聊天,帮老人剥毛豆,为老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暖。

外国语学院在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化、基地化、规范化、社会化的进程中,更加注重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导向,更加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内涵,更加注重社会实践的效果和学校形象。

据该院学工办介绍,该院还将为各支实践队伍配备统一的徽章、帽子、袖标、T恤等,把志愿者服务活动符号化、视觉化,并将建立“奉献积分”制度,制定可量化、可评价、可考核的志愿服务登记考评制度。